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7)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就象一个张弓者的动作一样:高者往下压,低者往上抬,减损了有余者,补充了不足者。所以,天之道,是减损有余者而补益不足者。

但作为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则恰好相反,它是减损不足者而补益有余者。谁能把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唯有能遵从道的人。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却并不占有自己的产品,取得了成功却从不自居有功。要是都能如此,那就是大家都不想再见到圣贤了。)


而正是由于这个不平等的“人之道”的存在,这才使得“有余”之寄生者阶级的“盗夸”和“不足”之劳动者阶级“无以生为”这两种丑恶社会现象同时并存得以成为事实,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利益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之不治”: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们忍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都变成为苛捐杂税了,因而才会忍饥挨饿;百姓难以管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争权夺利、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因而社会才会难以治理;民众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愿望太强烈了,因而才会铤而走险。只有无以维生之人,才是真正知道维生之艰难的贤能和重视维生之人。)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就是把我算成有知者,走在大路上,我仍然对岔道存在畏惧。大路非常平坦,但人们却很喜欢走分解出的小岔道。

时光已逝去太多了,而田地仍异常荒芜,仓库也异常空虚。在这种大局面下,却仍然走自己的岔道:服饰华丽,身佩利剑,营养过剩而又占有大量财物,这就是所谓的盗夸--强盗奢夸行为,完全是与道相背而驰的行为!)


因此,面对这种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老子严厉警告统治者阶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不要欺人太甚,官逼民反: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压。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一旦民众不再害怕刑罚威压,则大灾难就要降临了。不要掠夺逼迫得民众无处安身,不要压迫剥削得民众无法生存,只有自己不残酷压榨剥削民众,这才可能避免遭受民众反抗和暴动的压力。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决不会自以为是,虽然自重自爱但决不会自居高贵,因而他必然要铲除自见自贵而推行自知自爱)。”


并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人之道”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一系列派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相应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治世方案和措施。其中“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或者说抑富济贫的平均主义思想则是其提出的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与孔子所说的:“不患贫,患不均”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不过,他又比孔子彻底得多,以这个平均主义思想为基础,他又参照古代社会的情况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创和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取代现存不平等阶级社会制度的平等公有制社会制度或者说他的理想国的模型: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较小的邦域,不多的民众,使得需要十百人使用的大器具都没有用了;使得民众都爱惜生命而避免迁徙,从而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人需要乘坐,有甲兵也没有地方要用;使得民众重新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满意自己的食物,欣赏自己的服装,喜欢自己的风俗,安心自己的住所,相邻之邦可以看得见,鸡犬之声可以听得到,但民众之间至死都不相互往来。)


以上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对于其所处时代已经完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社会动乱和弊病的根源,老子的认识是深刻而透彻的:“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或换句话说,根子就在于总是处于“不足”状态的劳动者阶级的被压迫、被剥削和被损害,以及相应的“有余”者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寄生!就在于这两大阶级之间的不平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过,限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还没有露出任何苗头,因而老子未能认识到这些阶级和社会矛盾只有通过实现劳动生产完全自动化才可能彻底解决[3],从而未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提出了一个平均主义的解决方案和倒退性质的空想公有制平等社会制度,期望通过这些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这显然是由他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而不可避免的,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其实也正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反映和必然结果。



2、治世方略


既然老子论述的重点是在社会长治久安或者说治国安民,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治国方略作为他阐述解论的重点内容。所以,在第一、二章给出了玄的定义和他解论世事的依据--玄律之后,紧接着在第三章,老子就直接提出了他的治国方略之纲要: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崇尚贤能、不分高低贵贱,使得民众没有攀比争夺的目标和基础;没有价值昂贵的难得货物,使得民众没有盗窃对象而永不为盗;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得民众安于现状而不会产生动乱。

所以,圣人治世的方法,也就是去贪妄之心,有足够的衣食,使民众不萌异志,身强体健,永无奸诈巧伪之智欲,从而使得少数有妄为智欲的人也不敢不如此照办,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当然也就清静自化而无不治了。)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