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9)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现在,人类又经过了2500多年的发展,走了许多弯路才终于又回到了这一起点上:人类社会的本体就是人本身,人类自身的本能需求就是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内因,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知识以及由此而来的科学技术,则是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外因,人类必经社会福利主义的道路而发展至自由、平等、繁荣、幸福的新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人主义历史观以及社会福利主义理论近年才揭示出来的正确观点[3]。所以,2500多年前老子的社会和历史观,至少比现代那些认为上帝或生产力等是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甚至认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等社会制度是人类永恒的社会制度的错误社会观、历史观等还要高明得多。

不过,老子提出的釜底抽薪、因噎废食、“恒使民无知无欲”、平均主义、“小邦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用于彻底解决阶级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但实质上却只是简单倒退性质的方案,以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或者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等解决问题的相应手段和措施,实际上却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贤能之人、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或者说圣智仁义巧利等这些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相伴随而产生的私有制社会的必然产物,因而在老子时代,它们的产生和存在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而绝不是谁主观愿望上的弃绝就能绝得了的。所以,现实的做法只能是取长弃短,当私则私,当绝则绝,而不是人为地搞什么全面弃绝和“小邦寡民”。因而老子在当时条件下提出的“小邦寡民”、平均主义和三绝等措施,其实也只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幻想,与老子自己提倡的一切按自然规律办的“无为”思想也是相矛盾的而不可能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所以应该说,老子对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一针见血而异常深刻的,但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噎废食的简单弃绝和倒退而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则是不正确不可取的。因而他的玄论和所给出的治世方案虽然在思想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一个充满伟大思想家和哲人的聪明睿智、高尚品德且异常超前的伟大方案,但在实际上却只能是一种思想家的个人幻想,而不具有任何现实和实用意义,从而在实践上只能是一种完全失败的方案,而这也就是他的治世方略在后来的实践中会遭遇全面失败的客观原因所在。相对而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主义治世方略为宗旨,以一系列只知其然的行为格言和警语为主要内容,却不重视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基础建设从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或思想理论体系的儒家学说,反倒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实用意义,并因此而与老子的玄学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而这既是后来的汉武帝在治国实践中实行“绝其道”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客观必然性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要想做到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用价值就必须“内用黄老,外示儒学”的客观原因所在。也因此,世界著名的近代德国哲人黑格尔可以否认孔子是哲学家,但却不能不对老子示以思想家、理论家和先哲的充分敬意。

实际上,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阶级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确的办法和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知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实现劳动生产过程的完全自动化--高级天然生产,从而使得奸诈巧伪之智欲成为多余,并由此而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在更高一级的基础上实现老子回归自然的理想:一个生活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贫富、阶级和尔虞我诈的新人类社会[3]!不过,在生产自动化还没有任何苗头的那个远古时代,要老子就能够认识到这种完全自动化的高级天然生产,这确实是强人所难了,也是与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所以,老子做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最佳,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三、老子的人生观


圣人,这是《道德经》中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其实,也就是老子作为楷模树立起来教育君王的一个能者标准,以便用他的言行品德等作为范例来说明君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言行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等。而正是通过老子对于圣人的言行、品德、处世处事方法等一系列论述和评介,让我们看到了老子所认可、所追求的人生观的全貌。


在开篇之后的第二章中,老子就以玄律是永恒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给出了圣人的处事方法和优秀品德: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众人,筹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恰好符合了永恒的玄律,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传,永不磨灭)。”


在第七章中,老子又指出:


“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


接着在第八章中,老子又以水为例,阐述了最高明者也就是圣人如水一样的品质、处事原则和能力: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明者就象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却又能安静无争,自甘居于众人所厌恶之地,因而几乎和道一样了。

居处如水一样善于选择地点,心胸善于象深渊那样深湛清明,予夺如水一样善于一视同仁,言谈如潮汐善于守信应时;从政治国如水中洗涤,去污秽,还清白,善于治理;待人处事如细水长流,善于方圆依物,达权尽变,曲直随形;行动则如水一样冬凝夏融,善于待机而动。正是由于凡事如水一样,一切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因而也就可以避免造成过失。)”


其后,又使用善为道者等为例,从多方面阐述了圣人的优秀品质、处世处事之道和崇高追求: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