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5)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其意义是指:生产之,养育之,却并不占为己有,不干涉其成长,不主宰其命运,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玄德。

所以,德这个字或词在这里的含义很浅显易懂,就是指物体的品德,或者说就是指物体自身固有的品质和特性。如玄德,就是指玄的品德,或玄所固有的品质和特性。

玄作为“一者”,虽然“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但仍然是一种固定不变或固态的物体:“其上不攸,其下不忽”,而不是象“混成”的道那样“唯恍唯忽”,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变化运动状态中而不可能成为任何一种固态物体。因而就固态物体而言,道是不存在的从而属于无的范畴,而玄则不同,玄作为“其上不攸,其下不忽”的固态存在物,则当然要属于有的范畴。同理,二、三当然也都要属于有的范畴。这样,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论,即可知晓老子提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的根据所在了:这里的无,当然就是指道,而所谓的有,则是指一二三的总和,并且对于有而言,玄作为一,作为二三和万物的生成基础,当然也就是“有”的源头和起点。

玄具有如此重要和根本的作用,却能做到“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这是为什么呢?老子告诉我们,是因为玄本身就固有如此高尚和令人敬仰的品德。所以,玄德,在老子看来,就是物体所具有的最高尚品德或品质。

但是老子提出玄德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赞扬它的品质,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万物的品德,或者说万物“唯道是从”的固有品质和内在属性,就是道生成万物之后决定万物成长和命运的决定因素:“道生之而德畜之”。换句话说,在老子看来,外部因素虽然也对物体有影响和作用,但物体自身固有的内在品德或品质、特性--事物的内因,才真正是物体生成之后决定物体成长和命运的根本因素。比如一粒松树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为参天大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种子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和特性--“德”!“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因而万物不但尊崇道而且也重视德。只是这种对道的尊崇和对德的重视,并不是谁封赏的结果,而是纯属自然现象)。而这也就是老子把德看作是仅次于道的重要因素:“故失道而后德”的客观原因。

不过,老子虽然认为德“唯道是从”,但同时也认为德存在着优劣高下之分,即所谓的上德、下德等,而不是千篇一律。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究竟什么样的德才是上德,以及如何才能建树这种上德,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标准和处世处事基本原则,内容丰富而翔实,透彻而发人深思,对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6、老子的认识论


对于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老子着墨不多。不过,从他关于其它问题的一些相关论述中,也可从侧面对之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在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的观点。虽然这些言论不是直接论述人的认识来源的,但从中也不难看出老子对于客观对象和人的对应认识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而人的认识则是第二性的。因为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贤能之人、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客观对象的存在,才使得人们产生了追求这些对象的奸诈巧伪之认识和智欲,因而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对象,就是决定人的认识和智谋的根本因素,就是奸诈巧伪之智欲产生的根源。因此,他才会对应提出了“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等“恒使民无知无欲”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其实质就是以去除客观对象为手段而实现去除人的相应智谋和认识的目的。

所以,老子的认识论正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典型唯物主义观点。这一点,在其后的相关论述中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老子提出了“从事而道”的观点: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少说话才是自然长久之道:狂风无法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造成的呢?是天地,但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哪?

因此,能够从事情而认识和领悟出道--规律的人,那就是与规律同行;能够从事情而认识和领悟出美德的人,那就是与美德同行;而只能从事情认识和领悟出过失的人,那就是与过失同行。与美德同行者,规律自然就会为他带来奖励;而与过失同行者,规律自然就会给他带来惩罚。)


这里,老子从“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的现象和对比中,得到了“希言自然”的认识和结论,并由此而一般性地推论出“从事而道”的认识客观规律的方法和途径。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要能够从普通的现象、事情中领悟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如此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从事而道”就是老子认识客观规律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老子获得他的思想和理论的来源。因而他本人其实也仍只是个普通的凡夫俗子,而并非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因此,在后面关于如何修德的论述中,他也才会不加任何掩饰地直接告诉我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善于建立者,其所建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者,其所抱不会滑脱,子孙也因此而绵绵不绝地祭祀他们。

善修其身,其品德才能真正优良;善修其家,其品德才会余荫子孙;善修其乡,其品德才会影响久长;善修其邦,其品德才能集众家之长;而善于修治天下,其品德才会超凡脱俗、博爱高尚。

以自身修治来了解修身,以自家的修治来了解修家,以自乡的修治来了解修乡,以自邦的修治来了解治邦,以天下的修治来了解修治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如何修治天下的呢?就是通过这种办法。)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