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老子是如何知晓修身、齐家、和乡、治邦、安天下的方法、谋略和手段的呢?就是通过修治身、家、乡、邦、天下的实践而得知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在老子看来,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切身观察、了解和身体力行,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这才可能真正知晓和得到治国安民的知识、谋略和手段,才可能修炼成为真正的治国能者和修得“圣人”的品德,也才可能真正实现修治天下的目的!
所以,老子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人类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思想,完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以天下观天下”而得来的,而绝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产物。因而在人类历史领域中,他也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而没有丝毫的唯心主义可言。
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基础,老子并没有囿于感性经验,或者说并没有被感性认识的范畴所束缚,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要重视归纳思考和理性思维的思想: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明了天下事的缘由而足不出户,为明了天道运行规律而不看窗外。只重视感性的东西,则走得越远,明了的道理也就越少。因而圣人没有外出却可以知晓天下大事,许多东西没有见过却了解其情况,一切顺其自然却可以取得巨大成就。)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只知学习他人经验,则需要学习的东西只能是越来越多,而重视独立的理性思维,凡事都要思索其规律从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则需要作的事情当然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又少,最后也就只剩下一切都要顺从自然规律这一条了。
一切顺从自然规律办事,则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例如取天下,这永远都只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非强为之事,及其成为强为之事,就说明你的条件还不成熟自然从而不足以取得天下。)
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明了天下事物的成因、原理,要想认识客观规律--天道运行,就不能只依靠自己的经验或感性学习了,而必须“不于出户”、“不窥于牖”地认真归纳思考,如此才能做到“为道者日损”,见一知百、触类旁通。否则,就会陷入不胜其烦的“为学者日益”的经验主义泥淖中,“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而天下事的道理虽然千千万万,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老子理性思考的最终结论。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天下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条:一切都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如此即可“无为而无不为”而没有办不成和办不到的事情!
有些人把老子这种重视理性思维、重视见微知著和触类旁通、重视探索客观规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归结为什么唯心主义的典型,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就因此而指责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这是一条反科学的道路”等;而更有甚者,如教育启蒙丛书的《老子》甚至认为这是在讲什么“圣人是具有特异思维、特异功能的人”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是由于对老子思想缺乏真正了解而产生的歪曲和无稽之谈,不免令人为之哑然。不过,这一切倒也完全没有出乎老子自己的预料: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去遵照实行。
我说话有自己的依据,办事也有自己的宗旨,但由于大家对此一无所知,因而也都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效法我的人也就更难得了。所以,圣人就象一个外穿粗布衣而怀中揣宝玉者一样)。
二、老子的社会观和历史观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人类社会早已分裂为利益相互对立且不可调和的两大阶级,也即剥削寄生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基于这两大阶级日益尖锐的利益矛盾和斗争,人类社会陷入到了长期的争权夺利、贪得无厌、尔虞我诈、连年争战、你死我活、民不聊生的动乱不安局面中而无法自拔。在“短短二百四十年间,大小战争二百九十七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一。无数世家公侯或陵夷废灭,或降在皂隶。而昔日的贱臣庶人,却纷纷登上政治权力的角逐舞台。一切传统的典章制度,都在动摇看、颠倒着、扫荡着”[1]。老子看到了这种痛苦的社会现实,也通过反复探究而找到了这种现实背后的内在客观原因,并为此而系统地提出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想理论,而这也就是《道德经》能够出世的客观基础和历史原因。
所以,如何解决人类社会领域内的这种种矛盾和问题,或者更通俗地讲,如何才能消除这些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贪得无厌、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丑恶社会现象,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和措施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什么才是正确的为君之道,为君者如何治国安民,君王怎样处事处世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等等,这就是老子希望解决和回答的重点问题,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事实上,老子上述以道和玄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和世界观,最终也都是为回答这一系列重点问题服务的,因而也都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1、“有余者”阶级和“不足者”阶级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斗争
利益相互对立而不可调和的剥削寄生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在老子眼中,也就是以君为代表的统治者、“有余者”阶级和由劳动民众所组成的被统治者、“不足者”阶级。因此,如何维持君王的统治和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处理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如何平息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问题。
老子认为,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斗争的核心问题,就是被他发现的恰与“损有余而益不足”的“天之道”相反的人类社会现象:“损不足而奉有余”!或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有余者阶级压迫、剥削和寄生于不足者阶级的问题。他把这个社会现象总结为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人之道”,这真可谓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之举: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