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古代精通于道的人,神机莫测,很难记述其本来面目。也正因此,只能勉强将其之特征描述如下:
犹豫其事啊,就象是冬天涉水过河一样;
踌躇谨慎啊,就象是害怕四邻一样;
恭敬庄重啊,就象自己是个客人一样;
涣然释疑啊,就象是冰凌消融一样;
纯真敦厚啊,就象是原始天然之朴一样;
混混沌吨啊,就象是糊涂不清一样;
心胸豁达啊,就象是空旷广阔的山谷一样。
使混浊的东西安静下来,所余就必然是清澈了;使女人怀孕,所余就必然是生产了;坚持此种追求必然性的处事之道者并不追求极端完美,而正由于不走极端,这才掩盖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使得他们似乎不成其为精通于道之人)。”
2、“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
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3、“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圣人追求他人所不追求的境界而从不看重难得之货,学习他人所不学的道理而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能够辅助万物之自然发展而从不敢自行其是)。”
4、“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圣人没有私人积蓄:他越是以自己的所有为大家服务,那么他越会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愈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予了大家,那么他也就越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从而所得也就愈多)。”
5、“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决不会自以为是,虽然自重自爱但决不会自居高贵)。”
如此等等。
最后,他在二十章中,以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和世俗之人的浅薄追求作对比,纵情抒发了自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远大理想和志向,明确了自己决不向世俗低头的豪迈气概,阐述了自己的质朴无华、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一视同仁,全心全意为社会和民众服务,“措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天下浑心”的光辉人生观: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乡(享)于大牢(宴)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诺与诃责,相差能有几何?而由此推论的美善与丑恶,它带给人的差别(如升官与杀头)还能与此相若?所以,别人畏惧自己的东西,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别人!且看样子啊,这种情况还不知何日才会完结!
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分享大宴美餐而又春天登台观赏;而我自甘淡泊,根本就没有这种轻佻的念头,就象一个无知无欲还不会笑的婴儿,身心疲惫啊,却又似乎无处可归。
众人皆有余裕,只有我有失遗,只因我有一颗愚人之心,蠢笨啊无比!
卖货者似乎都很明白聪睿啊,只有我好像糊涂昏愦;卖货者似乎都能明察一切而忙来忙去啊,唯独我闷声不响而无所作为。
这现象啊,犹如大海而无边无际;看样子啊,还要继续下去而似乎永无止地!
众人皆有所作为,只有我愚顽而忧虑,我就是要独异于众人,只重视追寻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根本问题)。”
而事实上,他也确实不只是嘴上说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而已,而是通过实际探索世界本原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了一个数千年之后依然光芒四射的朴素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玄论,以及相应的认识论、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真正做到了世界第一和“死而不忘者,寿也”。
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这一切社会现象却又历历在目、现史如昨,这又怎能不令人不深有感触而由衷地感慨:“心有灵犀一点通,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四、老子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道德经》中所占篇幅最大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具体说明为君者如何处世处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一切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而这也就是《道德经》不仅是一本帝王如何面南为君的教科书,同时也具有异常深远和广泛的社会意义的原因所在吧!
1、无为
“无为”,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处事最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了阐明这一原则和方法,他在《道德经》中反反复复地多次提到和论述了它。那么什么是无为呢?这是个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也是许多人非议老子的关键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无为似乎就是一切静观其变、无所作为,也有许多人把“无为”理解为不妄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而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既不是要大家坐享其成,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也不是要大家不胡作妄为,而无论什么时候还是什么地方,从来也都没有人会鼓吹什么胡作妄为的观点和思想。
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是在第二章,也就是在归纳出了玄律是永恒性、普遍性的自然规律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来的: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