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核心就是说,既然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那么能够明白这种原理并据其处事的高明者--圣人,当然就必会一切都要按照自然规律处事--“居无为之事”,而绝不会自以为是和自行其是;因而即使有所成就,那也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自己则只不过是顺从、辅助自然规律处事而已:“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因此,圣人当然也就从不把这些成就看作是自己的功劳:“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一切举措都是按照玄律去做、去落实的,从而其行为事实上也就成了玄律的具体体现和代表,因而自然也就具有了玄律的对立统一和永恒特性--“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所以,玄律,作为核心和基础,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老子解论一切问题的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理解和了解老子思想体系的钥匙和大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把握住了玄律,就把握住了老子思想的核心和主体。
4、道生万物
有了玄和玄律--对立统一体和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老子又把玄中对立两面之间的相互转化作为道变化运动的基本规律提了出来: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反者,就是道选定的变动方向,而弱小者,则是道选定的作用对象。所以,使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使无、弱、此等转变为有、强、彼等,这就是道的作用。例如:天下之物作为有物当然都是生于有,而任何有当然都是从无到有转化产生的。)
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对立面之间的永恒相互转化:“反也者,道之动也”就是“道之物,唯恍唯忽”--道永远变动不居、永远处于变化运动过程中的根本原因。而在这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永恒过程中,道则总是选择弱小者为作用对象:“弱也者,道之用也”,因而使弱小者转变为强大,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规律的另一内容。而也正是以这一观点为根据,老子才会把“弱之胜强也”作为一种普遍规律提出来,并反复告诫大家只有坚守柔弱--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而永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老子所说的强弱事实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就象“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一样,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强或弱,因而物体到底是强还是弱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界限。因而物体强了还可以再强--因为它相对于更强而言还是弱,弱了还可以再弱--因为它相对于更弱而言还是强,“其无正也”。所以,以先验的、绝对的观点来看,某物体似乎还很弱,但事实上相对于它本身的条件而言,它可能就已经强到头了而必然走向衰败,反之亦然。所以,实践中如何把握和区分强弱,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且弱小者转变为强大的过程,同时也就意味着其对立面正在由强大同步转变为弱小,这也是一个完全相对而言的转变过程,而并非是老子总结出的规律不正确。
有些人如何新,由于认识不到老子的强弱观是建立在玄律和强弱互蕴、自身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界限这一事实基础上的,反而搞起了欲加之罪,无端指责老子的强弱观是错误的:“老子的全部哲学都是从‘反可求正’这一原理出发,认为弱小必能战胜强大,柔弱必能战胜刚强。但实际上,这个命题却只有在作为或然判断时才有真实性。若作为必然判断,就是很荒谬的。因为虽然世界上凡强大者都曾经过弱小阶段,但却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1]。
其实,由我们以上所述可知,任何强大都是由弱小发展而来,“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过程,问题就在于如何理解事物自身的强与弱,是辩证的相对的理解,还是先验的绝对化的理解。所以,真正犯错误的人正是何新自己,正是他对强弱的认识过于肤浅和先验绝对化,从而不能认识到强弱相对而言、“孰知其极”这一根本特性而作茧自缚、张冠李戴、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在老子头上的结果。至于“老子的全部哲学都是从‘反可求正’这一原理出发”之论,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而由以上论述也可知,老子玄学的核心和基本原理当然就是玄和玄律,而绝不是什么“反可求正”。因而结论还是老子预言的那句话:“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以玄、玄律以及“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对立面转化规律为基础,老子为我们完整准确地描述了他所认识的万物生成总过程,从而从总体上为我们精确描述了他的世界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玄就是对立统一之“一者”,因而“道生一”自然就是道生玄,而玄这个“一者”本来就是由阴阳两对立面组成的,因此自然是“一生二”,而向对立面的转化如坏转化为好、无转化为有、此转化为彼等,其结果则生成了第三种事物,因而就有了“二生三”,而第三者的总和当然也就是世间万物--“三生万物”,世间任何物体都不可能脱出这个生成过程之外。
这些新生的第三者或万物也仍然都是玄--阴阳对立统一体,而阴阳两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对冲、中和作用与结果,则使得万物实现和保持了相对平衡、和谐和稳定。所以,玄和玄律是无所不在而具有绝对性的事物。
这就是老子对万物生成过程、也是自己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的精确描述,也因此而使得他的世界观真正成为以道、玄和玄律为基础和中心的玄论,或者说成为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世界上第一个以玄论形式提出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人是老子,而并不是两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并且,由于道是玄论中的世界本体,整个世界统一在道的基础上,从而完全能够包容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如物质与反物质同时存在等问题,因而避免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把世界统一在物质的基础上:“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2]而带来的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不相容等一系列问题。
5、什么是德?
通过从一到二到三的过程,道生成了万物,那么在这之后,万物的变化成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又是由那些因素所决定的呢?这就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一个新的因素--德。那么,什么是德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使用德这个字是在第10章中所提到的玄德: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