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3)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本文所依据的《道德经》原文是帛书甲本,而关于玄的定义,按通行本则更容易理解。通行本的这句话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同谓之玄”,其实就是说:“由此两者共同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体就称之为玄”。整句话的含义则与帛书甲本完全类似:

“此两者即有和无等不同质的两方面,既必须统一产生和存在而‘同出’,又相互异质和对立而‘异名’,因而把由此两者共同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体称之为玄。玄之内外仍旧是玄,此乃认识世间众多奥妙的大门。”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和揭示玄的形态和本质,老子又特地论述了玄所处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与玄相同的玄同状态: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没有对外交流,没有外出的大门,神光内敛,纯朴如尘,不露锋芒,没有纷杂,这种封闭原始的精湛状态,就叫做玄同--与玄的状态相同。

所以,因玄同是不可能得到的而存在亲近,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疏远;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利,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害;因其不可得而存在高贵,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低贱。因此,玄同就是天下最可贵的状态。)


从老子对玄同的描述可知,由于玄作为对立统一体,如有无、彼此、利害、贵贱等,当然是不可能直接得到的东西--没有谁能得到如是非、彼此、贵贱、生死等这样的东西,因而这个世界上才既会存在亲、利、贵等这样的事物,同时也会存在与其相对立的东西如疏、害、贱等。所以,没有玄同,也就等于说没有对立统一体--玄,从而也就没有天下的一切!而如此之玄同当然要为天下贵了。

而老子之所以要把玄同说成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东西,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玄或玄同作为一种对立统一的东西或状态,虽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东西或一个统一体,但它又与通常所见到的任何一种单一物体或统一体都不相同,因而完全无法象通常描述一个物体那样用语言来把它直接描述、表达或定义出来,因而只能用一种反常的方法近似地描述和表达它: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的东西叫微,听不见的东西叫希,摸不着的东西叫夷。由于微希夷三者相互无法彻底分清辨明,故而三者混合而成为一个统一体。

统一体者,其形而上并不变化,其形而下也并不叵测,反复探究也不可能为其命名,只能又把它归结于无物,而这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形状的形状。

没有物体形状的表象,就叫做忽恍,随后无法观察其尾,迎面也无法看见其头。

能够用现在所说的道,驾御今天的既有万物,并由此而把握、知晓万物的原始起源,这就是所谓的道纪--事道的要领。)


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玄虽然是一种统一体,然而却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因而是一种由微希夷三者混合而成的东西:“故混而为一”。不过,这个“一者”确实是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只是反复探究也没有办法象普通物体那样为其命名,从而只好又把它“复归于无物”,并把这种“无物”的物体称为“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

而由老子的这种描述,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无状之状”的物体,确实也只能把它归结为那种“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东西一类,也即根本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的那一类东西。

那么,性质如此特殊之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告诉我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尽)。”

(道,虚空若谷之形神,不生不死,可称为玄牝--玄的母亲。

玄牝之产门也即道之大门,可称为天地之根;绵绵不绝啊,非存若存,万物滋生,用之不尽。)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性质如此特殊之玄是道的直接产物,从而虚空若谷之形神、不生不死的道就是玄的母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或换言之,道直接产生了作为对立统一之“一者”的玄--“道生一”。


3、老子的思想核心--玄律


在首章就给出了“玄是对立面的统一体”这个定义之后,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玄的作用,老子紧接着在第二章就列举出了一系列玄的实例来归纳和举证了玄的普遍性规律--玄律,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为能,才会訾议“不能”。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互比较才有,高对比于下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些“同出异名”的两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对立统一体--玄的现象,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玄律。)


很显然,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高低音、先后等等,这一系列“同出异名”的两方面,当然都是对立统一体--玄。因此,玄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玄律:“恒也”。

而老子之所以要在开篇之初首先就给出玄的定义,之后又马上总结和提出玄律,则是因为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他解论自然和社会的最基本依据,因而也是他的思想核心,此后他的所有论述几乎都是以玄律为基础和根据的。例如,他紧接着玄律对于圣人言行的论述和分析就是如此: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