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12)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这就告诉我们,老子也是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知道凡人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行等个人需求或私利,然后才能从事其他事情的根本原理,因而他并不反对谋求个人私利,而只是要大家能够懂得公与私之间地辩证关系,要把个人私利融合于公共利益之中,做到“不自生”,如此才能“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私利--“长生(死而不忘者,寿也)”!。

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老子提出的这个公私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私而成私的原理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只知以私谋私而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要谋掉了脑袋的人而言,更是具有醍醐灌顶之效。

由于这个无私原则具有如此功效,因而在后面的章节中,老子又反复应用这个无私原则解论为君之道,如在四十九章,老子指出: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

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在六十六章,老子又指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汇集一切溪流而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甘居下游的优良品德,因此它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所以,圣人要想管理民众,就必须说清楚自己是甘为民众服务的公仆;要想成为带领民众前进的领导者,就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民众利益之后。这样,他作为领导者才能于民无害,作为管理者才不会成为民众的负担,因此天下民众也才会乐于推举他而不是厌恶他。不就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也无人能够与他争)。”


在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可信;精深的学问不广博,广博的学问不精深;专家专长不会多,专长多者非专家。

圣人没有私人积蓄:他越是以自己的所有为大家服务,那么他越会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愈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予了大家,那么他也就越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从而所得也就愈多。

所以,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是有利于万物而不是加害万物,而作为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则是要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争夺个人私利)。”


在七十九章: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就象一个张弓者的动作一样:高者往下压,低者往上抬,减损了有余者,补充了不足者。所以,天之道,是减损有余者而补益不足者。

但作为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则恰好相反,它是减损不足者而补益有余者。谁能把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唯有能遵从道的人。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却并不占有自己的产品,取得了成功却从不自居有功。要是都能如此,那就是大家都不想再见到圣贤了)。”


如此等等。所以,能够牢记老子的这个无私成私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作为自己实践中的座右铭,那就不仅是为君者,即使是普通人也将会终生受益无穷。


4、永葆生机的坚守柔弱原则


由于“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相反者,就是道选定的变动方向,而弱小者,则是道选定的作用对象)”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所以,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同步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例如老子在78章指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初生的时候是又柔又弱的,而死以后则总是八尺挺直僵硬;万物草木初生的时候是又软又脆的,而死以后则变得干朽枯槁。所以说:坚挺强硬者就是走向死灭的征兆,而柔弱微细者则是富有活力的生命刚刚启程。

因此,僵硬老化之兵不可能取胜,长大强壮之木则不可能再强;强硬庞大者只能居于下,而柔弱微细者则总是居于上)。”


在80章,又指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击坚硬物体时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战胜水,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水的缘故。水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也没有人能够办得到。

所以圣人的话是这样说的:能担当国家屈辱的人,就是所谓的社稷之主;能担当国家灾难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下之王。这本是好话,可听起来象是反话一样)。”


当然,老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柔弱必胜刚强的结论和处事之道,与他对于强弱概念的理解或者说与他的强弱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老子看来,玄的对立两面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或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无正也”。如弱相对于比其强者而言才是弱,而相对于比其弱者而言就不再是弱而是强了。他并以祸福两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为例而深刻揭示和说明了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