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祸,乃是福的依据,福,则是祸的伏笔,谁又会知道它们的最终界限在那里呢?它们其实根本就没有正奇之分。正反过来就是奇,善良反过来就是邪恶,这就是令人迷惑的地方,而人们搞不清这一点也为时很久了)”。
所以,老子的强弱概念正是建立在这种“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或者说强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基础上的相对强弱,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强弱。而建立在这种相对强弱观基础上的柔弱必然胜刚强的理论,则当然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观点。因为按照这种相对强弱观,当然只有弱才可能转化为强,不能转化者即不是弱,反之亦然。或换句话来讲,一种按某先验或绝对标准似乎已经很强的东西,只要它还能转化为更强,那么它相对而言就仍旧是弱,而不是真强,等到它是真强了,那么它也就只能向弱转化了。所以,老子基于这种相对强弱观推论而来的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结论和处世之道,其实也就是说要大家始终坚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细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做一个形弱实强者,而不是要大家甘当一个绝对或真正的弱者,因而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处事处世之道。
但如果把强与弱分别理解为先验和绝对的、有正奇之分的东西,则老子的这种坚守柔弱的理论就完全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了。因为正如何新所指出的那样:“虽然世界上凡强大者都曾经过弱小阶段,但却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何新的这种论点表面上似乎铁证如山、无可辩驳,但事实上却正是用自己有正奇之分的绝对强弱观取代了老子无正奇之分的相对强弱观而产生的“硕果”。因为按照老子的学说,物体的成长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品德所决定的:“道生之而德畜之”,因而德不同,其养育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不可能是强弱千篇一律。这样,再按照老子的相对强弱观,“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的现象就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因为物体不再能继续发展和强大,或如老子所言:“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所能证明的事情只有一点,即由其自身的特定品德所决定,它现在就已经是强大了!
令人遗憾地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大多数人都象何新一样,都以绝对强弱观来歪曲理解老子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处世处事之道,以致使之演变成为一种信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真正弱者教条的畏缩保守、固步自封、明显缺乏强者的开创精神、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的阴柔社会风气和处世之道,而有许多人还大张旗鼓地把这种罪孽归结于老子的学说和“教诲”,叫嚷着要给中华传统文化动什么大手术、搞什么大换血。事实上,如上所述,老子坚守柔弱的处世处事之道,丝毫没有要大家明哲保身、当缩头乌龟、当真实弱者的意思,而只是要大家始终坚守“柔弱微细生之徒”之道,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青春活力和由弱到强的发展势头,当一个永远的形弱实强者而已。而追求形弱实强,这其实也正是老子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
5、否定之否定
追求一种否定之否定阶段或状态的成就和目标,如若愚之大智、似弱之实强等,而不只是那种简单的否定如愚之否定--智、弱之否定--强等,这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论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或处世之道。如老子在28章提出的品德标准就是很明显的例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雄之刚强而能守雌之柔弱,就可如同天下河溪一样。如同天下河溪,能恒久保持如此品质,则可使自己复归到如婴儿一样的纯真初始状态。
知清白之荣而能守侮辱之枉,就可如同天下虚怀容纳万物的深谷一样。如同天下深谷,能恒有如此品质就足够了,就可使自己返朴归真了。
知何为白,却能若不知而守黑,大智若愚,此乃通行天下的定式。能够按此定式处世,恒保品质不出差错,则可使自己回归到无形无象的无极限状态)。”
而他对于精通于道的人的描述就更是如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在40章,老子又更明确地指出“道褒无名”:
“上士闻道,堇(尽)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了解了道,尽其所能而落实到行动上;中士知道了道,则半信半疑;而下士听说了道,大笑以对,不过如其不笑,则道就不成其为道了。因此,《建言》上这样说:真正懂道者,反而象是什么也不懂一样;真在事道方面取得了进步者,反而象是退步了一样;真正安然事道者,反而象是有毛病一样。
真正崇高的品德反而如同空旷的深谷一样,真正清白之誉反而象是污辱一样,真正宽广的胸怀反而象是心胸狭窄,真正淳朴敦厚的品德反而象是无知浅薄,真正的真诚坚贞反而象是变化无常;方形大到无边无际也就没有了角落,较大器物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磨制从而较晚才能成功,真正洪亮的声音(如次声)反而无法听见,大到没有边际的物象当然也就没有了形状。
所以,道最赞赏那种返朴归真、默默无名的品质,例如,只有永远默默无名之道,才能既善为万物之始,又善使万物有成)。”
在45章,再接着指出: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
躁胜寒,静胜热,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