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14)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完美的成品就象是残缺不全,如此它才不会存在应用的弊病;满盈之器却总象空空如也,如此它才能用之不穷。笔直的物体总象是弯曲不直,巧妙到极点就象是笨拙之极,极有赢余就象是不足,真正的善辩就象是言钝语迟。

躁热可以胜寒,而静却能胜燥热,所以,求静无为从而形若缺而实大成者,可以作天下的君长)。”

如此等等。


所以,老子所追求的是更高、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和处世处事之道,是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目标:“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是要达到复归于婴儿、朴和无极之无形无象、“微妙玄达,深不可志”阶段的目标和境界,而不是什么简单的否定如对于缺之否定:成,辱之否定:白,弱之否定:强等,这才是老子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老子自己也因此而把他这种大智若愚的追求和目标称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也即处世处事之道的天下定式。

但也正由于老子的这个追求和境界比普通人更高更深了一个层次,从而表里不一,似非而是,表现为貌非实是的状态和现象,因而很难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而倍受他们的诟病,如错误地将其归结为什么“以反求正之术”的何新之流就是其中的典型。老子自己也为此而不能不慨叹:“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知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所以,否定之否定,大智若愚,表里不一,或者如老子自己的一针见血之言:“被褐怀玉”,这才真正是对老子人生观和处世处事之道精华的正确注解和准确理解。而我们由此也可知,老子玄学之“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靠走马观花等表面功夫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也远非那些浅尝辄止的浅薄之徒的大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来说:“就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源,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对此评价,老子完全是当之无愧的!


6、善谋


凡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利用人的长处:理性思维和谋略,而不是只会象动物那样逞匹夫之勇,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如老子在75章指出: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拼者,就容易有杀身之祸,而勇于不敢拼者,则容易保全性命。但此两者无论有利还是有害,都是天道所厌恶的,有谁知道它的原因在那里吗?

天之道所要求的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不言即可应对一切,不召请而能使其自来,弹性十足而善于筹谋。例如,天道之网虽然宽阔稀疏无形且无勇可言,却从不会漏失任何东西)。”


这里,老子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勇敢为例,说明无论何种性质的匹夫之勇,都是“天之所恶”,从而都是应该摒弃的,而唯有“弹而善谋”才是真正的“天之道”,才是应该采取和坚持的正确处事之道,并以天道之网、疏而不漏为例而说明了谋与勇之间的本质和功效差别。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他还在70章中进一步指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指挥之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之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善于用人之人总是甘为他人服务;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所谓的不争,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就是所谓的能与天道配合--能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


更为详细地解论了何为善谋,并把善谋作为能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用人之道和“不争之德”而提出来大加赞扬,称之为:“古之极也”。

有些人把老子作为论证例证而提出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勇敢和老子提出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结合起来,理解为老子思想保守、明哲保身、反对勇敢和开创精神,这其实完全是误解,根本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其实也只是说“不敢自居天下第一”,而丝毫没有明哲保身、甘当缩头乌龟之意。


7、适可而止


凡事要知足,从而凡事要适可而止而不能走极端以避免物极必反,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处事之道。如他在第九章指出: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有而追求其满盈,不若适可而止;器锤炼至极其锋锐,则必易锈折而无法长期保持;满堂金玉,无人能够永远占有;自恃富贵而自大狂妄,则只能是自取其咎;所以,功成名遂必须身退,这乃是客观规律)。”


在32章,又指出: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自从有了社会制度,就有了名位之分,名位也就是既有利益的代表。由此也将会知道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够避免危险。譬如,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完全类似于小河谷作为江海源头的作用--小河谷是汇成江海的源头,却适可而止而并不谋求任何名位等,从而没有任何危险)。”


在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位和身体,谁更值得爱惜?身体和财物,谁更值得多关注?得到与失去,谁更有害处?

过分的爱惜必然要带来过大的费用,较丰厚的收藏也必然要带来较多的损耗;所以,懂得知足就可以避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失败,而能够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保证安乐长久)。”


在46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放纵欲望就是最大的罪过,贪心不足就是最深的祸根,贪得无厌则是自取其咎的源头。所以,能知足之满足,才是真正恒久的满足)。”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