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伏羲,文王,周公,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汇八卦为六十四卦,又系象词,周公系爻辞。
②《连山》,相传为《周易》前的古易,《连山》卦以纯艮开始,艮象征山,故名。
③《归藏》,相传为《周易》前的古易,《归藏》卦以纯坤为首,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其中”,故名。
④《典》、《谟》,指《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
⑤《二南》,指《周南》、《召南》。
⑥《九丘》、《八索》,相传为古书名。
⑦“孔子”句,孔子晚年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象》《系辞》、《说卦》、《文言》,作《春秋》。故有孔子删述定正六经之说。
⑧始皇焚书,指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2年),由李斯提议,秦始皇下令焚书一事。
【解析】
这段文字虽然长,但是却并不难读懂,我若再逐句翻译为现代文,不但失去了原文的神韵,相信诸位读来也犹如嚼别人咀嚼过的甘蔗,索然无味。我也就不再做无用功,现在就按我开篇所讲的,我们来“直取大义”。这段文字,其实阳明是披着为文中子辩护的外衣来宣传自己讲学的缘起。阳明为何一再宣称“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东西?我们来看,阳明先用反问的语气问徐爱,你所说的明道,是为了反朴还淳而体现在行事的实际上呢?还是为了用华丽的言辞来徒然的在世事上争辩呢?天下大乱,是由于虚文盛而实行衰也。如果道真的大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
阳明在这里实际上是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虚文”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滋蔓起来以后,“实”的东西就被遮盖住了。而且,他的这些话是在几百年前的明代说的,那么反思到我们当今这个号称“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个物欲横生、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相信我们对阳明先生的话更有切肤之感。
物质多了,知识多了,信息多了,稀奇古怪的娱乐多了,但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身体,一个脑袋,嘴还是一张嘴,心还是一颗心。每天的时间还是24小时,一秒也不会增多(不久前还有科学家说因为日本大地震的原因,我们每天的时间还少了若干微秒),我们每天都在用有限的身体和时间在追逐着无限的欲望和渴求,很少让我们的心停下来看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些什么。人这种动物,一直都像寓言中所说的头前挂了一颗胡萝卜的驴子,一直埋头向前追逐着走。
我们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感官享受,而正是在这些对“多”的追求中,人们离人生在世的“实”越来越少,我们将繁重的课业负担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快乐童年的这个“实”,我们枯坐终日在电脑前工作游戏却从不锻炼身体,我们忽略了身体健康这个“实”,我们为了多余的名利在外打拼周旋,却忽略了和家人相处的天伦之乐这个“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相信每个人反躬自省时,都能找出自己到底在务那些“虚”,又是在冷落那些“实”。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